|
解讀網路現象談關懷青少年的壓力調適
一、網路人際活動對青少年具有極大吸引力 網路人際活動是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另一種與他人接觸的方式,就一以部落格(Blog)為例,由於架站容易,不需要網頁編輯的複雜技巧,卻能製作出擁有文字、影像與音樂等的網頁,又有如BBS、留言板或討論區的留言互動功能,站主可以寫日記、發表作品、又可以組織社群,因此,部落格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從調查研究中指出青少年是對部落格使用最熱情的族群(王智弘,2006),值得關切。 另一個對青少年極具吸引力的是網路人際活動是網路遊戲,其已引發網路成癮的問題,網路成癮的人數比例,目前約在6-17%之間(柯志鴻,2004,2005),就國內的調查資料來看,國中生曾測出為7.5%(柯志鴻,2004),大學曾測出為10.3%(林旻沛,2003),網路成癮造成青少年許多課業、人際與健康上的問題,則令家長與老師憂心不已。 二、網路人際活動對青少年有其重大心理意涵 比如部落格可表現自我、宣洩情緒,網路遊戲可追求成就感、逃避壓力部落格有所謂的「薄紗舞台效應」可被用來表現自我、宣洩情緒(王智弘,2006);網路遊戲則透過上網時的網友立即回應,持續性或間歇性得到行為增強的經驗,匿名與模糊情境的幻想空間,性與暴力的慾望滿足經驗,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與虛擬名聲的滿足等重要的心理機轉,而強化了網路成癮的行為,特別是網路游戲經常是會成為生活問題的避難所,相關問題包括:1.缺乏自尊;2.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3.家庭功能不佳;4.生活無聊;5.人際衝突;6.課業或工作挫折等(王智弘,2005;柯志鴻,2003,2004,2005;陳淑惠,2003;黃一玲,2001;嚴如佑,2004),亦即有此等問題的青少年是較可能成為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本來網路人際互動(諸如部落格、BBS、討論區、聊天室、網路游戲等)的正向發展可能是網友展現自我的網路舞台,其所建置形成的網路虛擬社群,或許能夠提供相當的社會支持機制,有利於當事人多元自我的建立與整合(林以正,2003),開發其自我潛能,甚或開創生涯的另一個春天,比如台灣最紅的部落格主人,網路漫畫家彎彎就是ㄧ個明顯的例子(王智弘,2006),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2005)網站曾報導,網路部落格有提供網友宣洩情緒的功能,其中重要因素是,部落格有如傳統寫日記的情感抒發功能之外,更有網友所形成的虛擬社群所提供之團體支持,這種類似網路社群的正向支持功能受到許多學者的肯定 (Finn, 1999;Suler,2005;Wallace,1999),但是,網路游戲由於大量商業利益的介入與訴諸暴力、情色的感官刺激,使其負向影響持續擴大,不但成為生活問題的避難所,更造成了網路成癮問題。 三、關切青少年的網路使用現象與壓力調適問題 隨著青少年與學生族群對網路人際活動的接納度與使用度日益提高,諮商專業人員與教育工作者對於網路人際活動的社會互動與心理現象確實有進一步去了解的必要,從網路成癮現象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的最重要原因,還是肇因於對現實生活壓力的逃避,青少年的壓力調適問題仍是最重要的根本問題,曾經備受關切的自殺網站興起的隱憂其實也仍舊存在,基本上要解決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必需同時去處理其壓力調適問題,要使青少年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壓力調適問題,並尋求解決才能掌握重點。 要協助青少年解決上述問題,基本上有兩大策略重點(王智弘,2005;柯志鴻,2005):一是:多元管道、多元策略;一是:偷天換日、全體動員;亦即需要除意要透過家庭、學校與社會等情境性輔導策略來加以協助之外,在個別性諮商協助方面,亦可透過面談、電話、函件與網路等不同諮商型態來提供幫助,特別是要能創造ㄧ個有助於青少年改善其壓力調適與網路成癮問題的生活環境,配合替代性活動的提供,其中需結合當事人的老師、家長、同學、同事、朋友等當事人生活中之重要他人,以共同創造此一有利的改變情境,以對網路成癮問題的改善,提供較完整的因應之道,這也就是所謂偷天換日、全體動員的實際涵義。 出處: 王智弘 (2006)。解讀網路現象:談關懷青少年的壓力調適。於 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 (主編),為生命上彩:生命關懷小手冊。
|